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上海市闵行区白纹伊蚊的分布及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朱敏慧, 刘丽军, 吴敏, 吕静, 张兆文, 刘洪霞
摘要285)      PDF (863KB)(851)   
目的 掌握上海市闵行区白纹伊蚊的环境分布和密度变化,为科学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8年5-10月在居民区、医院、学校等场所的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诱蚊诱卵器法,4-11月在居民区、农户和医院等场所的成蚊监测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观察不同季节白纹伊蚊的分布特点及种群密度变化。 结果 闵行区BI和诱蚊诱卵指数(MOI)均呈单峰趋势,BI 7月达峰值为17.82,MOI 8月达到峰值为13.50,2个指数均以学校及幼儿园最高(BI为17.57,MOI为11.84)。二氧化碳诱蚊灯法监测成蚊密度为单峰趋势,8月达峰值为2.40,以居民区密度最高为3.84只/灯。 结论 在登革热流行高峰期,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白纹伊蚊成幼蚊进行综合监测,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开展综合治理,有效防止本土病情的暴发。
2020, 31 (3): 321-32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3.015
1%双硫磷颗粒剂对上海市居民区雨水井内蚊虫控制效果研究
莫旦红, 朱敏慧, 刘丽军, 刘洪霞, 余峰, 薛文浩
摘要335)      PDF (335KB)(804)   

目的 调查1%双硫磷对上海市闵行区居民区雨水井蚊虫的防制效果,为制定居民区蚊媒传染病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7-9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随机抽取8个居民区,分别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雨水井内投放1%双硫磷(安备)颗粒剂,调查雨水井内幼蚊的阳性情况,采用CO2法监测成蚊密度,白纹伊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诱卵器法。采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和百分比表示,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及秩和检验。结果 共调查雨水井1 200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幼蚊孳生阳性率分别为12.50%(74/592)和22.70%(138/608),箅子型雨水井阳性率分别为13.04%(21/161)和40.96%(68/1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443、32.163,P=0.000);实验组及对照组检查井阳性率分别为12.30%(53/431)和15.84%(70/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59,P=0.133)。共捕获成蚊1 696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幼蚊平均密度分别为0.58和2.36只/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60,P=0.000)。经秩和检验,淡色库蚊密度(Z=4.374,P=0.000)和白纹伊蚊密度(Z=4.459,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0,P=0.317)。共布放诱蚊诱卵器900个,回收825个,阳性容器299个,实验组和对照组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指数(MO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85,P=0.000),实验组MOI约为对照组的50.00%。结论 对居民区雨水井尤其是箅子型雨水井投放1%双硫磷颗粒剂可有效降低幼蚊及成蚊密度,其中对白纹伊蚊控制效果尤为显著。

2018, 29 (4): 391-39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4.018
速克力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现场防制效果研究
刘丽军, 朱敏慧, 徐劲秋, 冷培恩
摘要400)      PDF (288KB)(785)   

目的 测定速克力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现场防制效果。方法 于6月25日至8月25日选择4个单位食堂作为现场, 其规模、设施与环境基本相同, 均为单位食堂的操作间和配菜间, 面积均在100 m2左右。用一次投药法, 将胶饵点投在德国小蠊活动场所, 观察施药前后德国小蠊密度变化,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评价杀灭效果。结果 施药1 d后, 现场发现大量被杀灭的德国小蠊, 平均密度下降率为62.23%, 第3天下降率为74.03%, 30 d后下降率达到98.14%, 60 d后下降率仍控制在95%以上。结论 速克力杀蟑胶饵具有性价比高, 无气味和污染, 对人畜安全, 使用方便等特点,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灭蟑药物, 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

2015, 26 (5): 528-529.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5.027
黑箱法与人工小时法蚊虫监测结果比较
冷培恩, 刘洪霞, 姬淑红, 张文革, 田霞, 刘丽军, 徐仁权
摘要1513)      PDF (906KB)(1146)   

目的 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以黑箱法替代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可能性。方法 在3个现场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种类的差异,比较2种方法监测蚊种构成比、性别比和季节消长趋势的相关性。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黑箱法监测蚊虫密度为1.51只/箱,低于人工小时法(3.13只/点),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5,P=0.0025)。2种监测方法蚊虫密度的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相关性高,且有统计学意义(r=0.8833,P=0.0084)。分析雌蚊的密度和消长规律,人工小时法捕捉雌蚊密度(1.88只/点)高于黑箱法(0.50只/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3,P=0.0023); 两方法逐月密度指数无相关性(r=0.4812,P=0.2743)。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种和构成有所不同,黑箱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90.6%),有少量的三带喙库蚊(4.1%)、白纹伊蚊(2.4%)、骚扰阿蚊(2.9%),未监测到中华按蚊; 人工小时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42.8%)和骚扰阿蚊(40.3%)为主,除三带喙库蚊(11.7%)和白纹伊蚊(4.7%)外,还监测到中华按蚊(0.5%)。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虫性别比不同,黑箱法雄蚊多于雌蚊,人工小时法则相反。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雌蚊数接近,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18,P<0.001)。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雄蚊数差异较大,黑箱法高于人工小时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01,P<0.0001)。结论 研究均表明蚊虫监测方法能否捕获某一蚊种与该地区此蚊种密度的丰富度有密切关系,黑箱法适合于多种蚊种监测,捕获雌蚊数量少于雄蚊。作为蚊虫监测方法的规律性和标准操作程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1, 22 (2): 110-113.
2008年闵行区蝇类监测结果分析
田霞, 刘丽军, 范烨, 席韵, 王桂芳
摘要1067)      PDF (944KB)(927)   

目的 掌握闵行区的蝇类密度与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笼诱法。每个监测点设置1个配有新鲜饵料的天幕式捕蝇笼,放置6 h(9:00-15:00),收集到的蝇类用乙醚杀死后分类,统计各蝇种数量,并计算蝇类密度。结果 闵行区2008年平均蝇类密度为1.09只/笼;其中绿化带、农贸市场、居民小区分别为1.44、1.15和0.95只/笼;优势蝇种为家蝇、绿蝇、麻蝇和金蝇;蝇类季节消长呈双峰型,高峰在6、9月。结论 不同季节、不同生态环境的蝇类密度和种群均有差异,气温、孳生环境、防治措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关部门应在冬末春初及早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制措施,以达到降低蝇密度,控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目的。

2010, 21 (6): 603-604.
在居民小区中推行规范化有害生物防制的探索
刘丽军1, 田霞1, 顾海勇2, 陈景龙2, 黄承杰2, 吴敏1
摘要629)      PDF (259KB)(1063)   
2009, 20 (1): 83-84.
上海市闵行区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头虱感染状况调查
吴敏;刘丽军;施文平; 席韵; 范烨; 田霞
摘要469)      PDF (227KB)(756)   
6%灭得优和25%甲基嘧啶磷对白纹伊蚊的现场控制效果比较研究
徐仁权1;朱仁义1;刘丽军2;任文军3;蔡恩茂4;冷培恩1
摘要1369)      PDF (110KB)(647)   
目的比较探索快速有效控制白纹伊蚊成虫的药物,为化学防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轮胎堆放场、居民小区、公园3种场所采用超低容量喷雾(ULV)喷洒6%灭得优和25%甲基嘧啶磷,采用叮人法、挂笼法,孳生地阳性率考核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结果用6%灭得优油剂(平均应用剂量0.10~0.45ml/mm 2)喷洒4h后,叮人率指标相关密度指数(RPI)分别为0、2.2和0,但维持时间相差较大,公园持效最短,不超过2d(用药2d后RPI为98.9),轮胎堆放场持效最长,超过4d(用药4d后RPI为53.0),挂笼法试验24h白纹伊蚊死亡率达到99%以上,该药对白纹伊蚊幼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25%甲基嘧啶磷乳油对轮胎堆放场所(平均应用剂量0.08ml/m 2)白纹伊蚊成虫的控制时间为48h,孳生地阳性率下降50%以上;对居民区室外环境(平均剂量0.03ml/mm 2)白纹伊蚊的有效控制效果达到96h。结论在白纹伊蚊高密度场所,ULV喷洒6%灭得优和25%甲基嘧啶磷,短期内均能取得较满意的控制成虫效果,对孳生地幼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闵行区登革热传播危险程度现状调查
丁克颖1;刘丽军1;蔡恩茂2;徐仁权3
摘要977)      PDF (119KB)(602)   
目的了解登革热在闵行区发生或流行的可能性,为制订防制预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HO推荐方法采集现场白纹伊蚊品系,用浸液法测定及人诱法观察。结果闵行区未发现埃及伊蚊;4月份出现白纹伊蚊幼虫孳生,6~9月份为高峰期;白纹伊蚊各种指数均已达到WHO流行等级3级,其中8月份达5级;7~9月份成虫刺叮高峰均出现在8时和15时,蚊虫刺叮频率呈现一定趋光性;孳生场所主要分布在居民区、公园苗圃和旧轮胎集中处;对敌敌畏产生抗性为41.81倍,对拟除虫菊酯尚未产生抗性。结论登革热媒介蚊种为白纹伊蚊,媒介效能已达流行等级,应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效能监测,因地制宜地制定防制预案。
上海地区白纹伊蚊监测与药物防制研究
徐仁权1;蔡恩茂2;徐友祥3;王士珍1;蒋丽亚4;刘丽军5;任文军6
摘要1370)      PDF (169KB)(762)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成幼虫的基本生态习性,掌握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和现场控制效果,为制定登革热应急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幼虫采用3~11月孳生地阳性率调查、人工容器诱卵法与自然界阳性率比较、采集不同水质进行理化分析;成虫采用帐诱法和人工小时法比较白纹伊蚊种群数量动态;用人诱法观察室内外叮咬频率与光照、温度的关系;用幼虫浸液法和模拟现场试验法观察几种杀虫剂的LC50和持效。结果(1)白纹伊蚊幼虫在自然界出现期为4~11月,6~8月为高峰,人工容器法白纹伊蚊幼虫出现期为5~11月,比自然界晚1个月,幼虫高峰与自然界基本一致;(2)白纹伊蚊幼虫分布十分广泛,郊区高于市区;以轮胎集中堆放处、公园、废品收购、居民区、建筑工地的孳生率较高;幼虫孳生场所以轮胎、缸罐、养花容器、盆桶、瓶等小容器为主。喜欢孳生在pH均值为7.34~7.56、氯化物均值46.43~98.97mg/L、溶解氧均值3.2167~3.161mg/L、亚硝酸盐氮均值0.108~0.0435mg/L的水质中;城区与郊区白纹伊蚊孳生与非白纹伊蚊孳生的水体理化指标有所不同;(3)白纹伊蚊成虫出现期为4~11月,成虫高峰为6~8月,两种成虫监测方法捕获的成虫数量以帐诱法>人工小时法;(4)白纹伊蚊成虫在6~9月间,在白天室内外均出现以上午8:00~10:00、下午15:00~16:00两时段的叮刺高峰,其成虫叮刺活动与光照LUX有关(5)白纹伊蚊幼虫对DDVP的抗性倍数为42倍,不同地区白纹伊蚊对杀虫剂的LC 50有差异,但对两种拟除虫菊酯尚未产生抗性,实验表明0.5~1 PPm甲基嘧啶磷、0.5~1 PPm 二嗪农在现场有2~4周的控制效果,0.2~0.8 PPm双硫磷3%沙砾剂在现场有良好的控制白纹伊蚊幼虫效果。结论 白纹伊蚊幼虫在自然界出现期为4~11月,人工容器监测幼虫晚1个月出现,成虫出现在4~11月,成虫监测帐诱法优于人工小时法,初步掌握了上海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孳生水质理化指标和成虫叮刺活动与光照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白纹伊蚊对DDVP产生了抗性,但抗性增长幅度小,对拟除虫菊酯尚未产生抗性,甲基嘧啶磷、二嗪农、双硫磷3种有机磷对白纹伊蚊幼虫有较好的控制效果。